去年以来,我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全市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加快回稳,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初步核算,全年我市生产总值实现18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较前三季度回升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3.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2.1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15.0亿元,增长3.4%。
产业基础支撑稳定。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97.1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产业实现产值299.2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60.2%。粮食总产量89.1亿斤,比上年增长1.0%。其中夏粮总产43.5亿斤,增长0.3%;秋粮总产45.6亿斤,增长1.6%。蔬菜播种面积101.3万亩,增长2.9%,总产量316.4万吨,增长7.3%。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6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4%,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5个行业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服务业平稳增长。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占全市GDP比重为50.8%。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3.1亿元,比上年下降1.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5.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36.8%。
市场需求稳步回暖。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城乡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4.6%,房地产投资下降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3.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1%。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限上单位零售额实现1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外贸出口增长较快。海关数据显示,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出口249.7亿元,增长15.0%。
发展质效不断提升。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43.6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税收完成68.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22.1亿元,比上年增长6.8%。金融市场运行稳健。2022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65.3亿元,较年初增加125.4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898.4亿元,较年初增加490.8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量存贷比为54.4%。
新兴动能快速成长。新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6%,快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1.8个百分点。其中,生物领域、新能源、航空航天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8.7%、49.9%、16.0%。新业态发展强劲。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2.5亿元,增长21.7%;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9亿件,增长20.9%。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工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增长21.5%,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13.4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高端技术装备制造分别增长56.0%、55.4%、49.5%、11.6%。消费升级态势向好。符合消费升级方向和提升生活品质类的商品零售额保持较快增长。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书报杂志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1.6%、12.3%、6.3%。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社会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5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214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147元,增长7.3%。重点民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民生支出343.2亿元,增长5.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81.3%。其中教育支出76.7亿元,增长1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8亿元,增长23.6%。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八大类商品价格“七涨一跌”。食品类价格上涨2.6%。其中猪肉、羊肉、牛肉分别下降5.2%、4.4%、0.7%,鸡肉、鸭肉分别增长4.8%、4.3%;鲜菜下降3.7%,鸡蛋增长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