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阜城县人民政府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点击量: 来源:阜城县政府办公室 时间:2009年11月30日

        阜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

        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在阜城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阜城县财政局局长    张国营

        (2007年6月11日)

        各位代表:

        受县政府委托,我向大会作阜城县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我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兴县、产业兴城、绿色兴农”三大主体战略,面对我县收入少、财力少、保障能力差的实际形势,以抓收入,提质量,促增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制定财政激励机制和措施,调动了全县上下抓发展、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增加了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确保了公教人员工资的增长。

        2006年,我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9660万元(全部取消农业税后)。其中:国税系统完成5237万元,同比增长10.3%,地税系统完成2703万元,同比增长7.3%,财政系统完成172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32万元。

        2006年基金收入完成1671万元。其中,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000万元,土地有偿使用收入644万元,残疾人保障金收入27万元。

        2006年我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32万元,加上年结转上级专款和上级下达专款等,减上解上级支出1384万元,年终变动为29158万元。2006年上级专款结转下年支出3416万元;当年一般预算支出25742万元,其中:教育文体广播计划生育支出5123万元,医疗卫生支出738万元,抚恤、社会福利救济和社会保障支出1720万元,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支出2862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4854万元,公检法司支出1579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扶贫支出)640万元,农业支出1000万元;基本建设支出1844万元。

        2006年基金预算收入1671万元,加上级专款等,年终变动为2531万元。2006年上级专款结转下年支出432万元;当年基金预算支出2099万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支出1000万元。

        2006年我县一般收支预算和基金收支预算均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

        二、2006年财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1、抓财源促征管,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一是积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努力培植财源。围绕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大了对高收入增幅乡镇的奖励力度;围绕扩张工业总量,出台了“空白启动”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调整了乡镇工业升级奖励办法,奖优促劣;出台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向重点项目倾斜。这些政策的健全和完善,对企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强化领导,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定期深入企业开展督查和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政府根据财政收入进度及时召开协调会,进行督查调度,逐乡镇、逐部门、逐企业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为组织财政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财税部门加大了对企业经营、纳税等数据的信息化、程序化管理,密切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联动,强化重点税种的日常监管和检查,依托企业纳税信息系统,对税负低于警戒线的企业列为重点嫌疑实行重点检查。对特殊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做到了科学管理,依法治税,自觉纳税。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全县层层实行目标责任制,对基层单位收入完成情况实行量化考核,强化责任,激发了税务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

        2、积极争取和整合资金,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围绕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县各有关部门加大了各类专项资金的跑办力度,2006年全县共争取上级各类专项资金8856万元,重点支持了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人畜饮水、土地整理、退耕还林、节水灌溉、环保节能、中小学危房改造、卫生院改造、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等项目,促进了我县工业、农业、基本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二是调剂安排资金500万元,确保了霞口地道桥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了县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2332”工程,打通了中兴路和育才街,改变了县城面貌,提升了阜城形象。

        3、深化税费改革,确保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一是全部取消了农业税,与改革前相比,全县农民年减负3446万元,人均减负115元。二是全县发放农民综合直补资金1761万元,农民人均增收60元。三是增加了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及粮种的补贴,全年共发放农机具及粮种补贴290万元。四是安排扶贫资金640万元,扶持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多方筹措资金积极落实公教人员各项调资政策,职务津贴达到了省规定的政策标准;调整了政法干警的特岗津贴;落实了事业单位职称工资、行政事业单位技术工人晋级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增资等政策。二是县财政安排资金650万元,继续偿还乡镇个人集资,乡镇遗留的588万元公教人员欠发工资全部补发完毕。三是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统筹资金保证了全县1800多名企业退休人员工资正常发放,确保了3500名城镇低保人员补助的及时领取。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全县3300名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后顾之忧。四是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减免政策,对退休的国家公教人员落实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五是加大公教人员的医疗保险投入,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进行了全面体检。六是积极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问题。

        5、严格支出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达效。一是严格执行《专项资金实行县政府联席会议审批的规定》和《加强专项资金立项及报帐制管理的规定》,所有项目资金均实行财政“报帐制”管理。进一步制定了上级专项资金、县级专项经费等财政性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办法,规范了拨付程序,明确了部门责任,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对2003年以来的上级六类涉农资金和2005年度所有上级专项资金进行了统计和梳理,逐笔审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三是继续规范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成立了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教育分中心,制定了资金运转程序和监督措施,对全县的中小学收费和支出实行集中管理,规范了学校支出行为,杜绝了乱收费现象的发生。四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监督,狠抓源头,加强票管。五是明细政府采购目录,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实现了政府采购的制度化、规范化运作,提高了政府采购的综合效益。2006年,全县实际采购金额1718万元,节约资金190万元,节资率为9.96%。

        各位代表,2006年财税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十一五”时期的开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县委、县政府正确决策和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和财税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增收的基础不稳固,缺乏稳定的支柱财源。二是可用财力的增长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收支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三是完善和深化财政改革的任务还很重,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四是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这些问题事关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我们将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三、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2007年政府工作安排,2007年我县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加强财政监督;着力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

        2007年支出预算安排原则:一是保工资--确保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实,提高公教人员工资水平;二是促和谐--确保中央出台的对教育各项财政投入政策及标准的落实,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确保全县儿童免疫工作的开展,三是强保障--确保个人福利性支出(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城镇和农村低保等)持续增长。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安排原则,结合我县实际,我县2007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安排如下:

        2007年全县全部财政收入安排11055万元,占市分配任务的100%,同比增长14.4%,其中:国税系统6300万元,同比增长20.3%;地税系统3030万元,同比增长12.1%;财政系统1725万元,同比增长0.3%。

        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938万元,加上级补助及税收返还17654万元,减上解支出1512万元,我县可用财力20080万元。

        2007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0080万元,按支出功能分类安排情况: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143.6万元,公共安全支出1232.3万元,教育支出4566.4万元,科学技术支出53.7万元,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73.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84万元,医疗卫生支出894.8万元,环境保护支出105.2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37.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1254.2万元,交通运输支出65万元,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42.9万元,其他支出327.2万元,予留调资资金3000万元,实现收支平衡。

        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200万元,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200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1000万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基金上解支出178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22万元。

        四、强力奋进,开拓创新,进一步做好2007年财政工作

        2007年,我们将继续沿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转变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巩固财政收入增长基础,加大向社会事业倾斜、向基层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力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加快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今年市下达我县财政收入任务大,增幅高,我县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大力培植财源。一是保护好现有的主体税源,使企业在优良的环境中发展。二是加大对上级支持企业专项资金的跑办力度,积极运用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企业改革、生产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盘活企业资产,增强自身实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着力培育新兴财源,用足用用好“空白启动”、“工业进区”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税源经济发展,努力培植一批对全县财政收入起主导作用的支柱财源,力争全县纳税大户和重点企业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新的更快增长。四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县城建设,推进工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招商引资环境,落实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落户我县,促进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2、强化税收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一是围绕目标任务,狠抓均衡入库。把组织收入抓早、抓细、抓实,避免前松后紧,强化进度意识,压缩淡季周期,调节收入进度。二是密切部门配合,完善和建立国、地财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大乡镇协税护税力度,服务于企业,保护好县域内税源不外流。三是规范农副产品、废旧物资发票的管理,合理利用政策,增加税收收入。四是关注城建,组织税务、建设、计划、审计、土地、财政等部门的人员,建立城建税收管理办公室,完善协税代征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成为财政新的增长点。五是围绕征管重点,狠抓依法治税。按照“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既要加强对主体税种征管,也要加大对零散税种和个体工商户的管理,有效防止税收流失,做到应收尽收,着力增加财政收入的“含金量”,确保收入真实可靠,真正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3、完善财政机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逐步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上级要求,把农业开发、扶贫、土地整理等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重点主攻瓜菜业,加大投入,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二是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配套改革措施。在稳定现有粮食直补资金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和方式。三是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严格按规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需经费,确保教育投入的增长。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四是搞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4、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求。一是立足重点,确保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进行。优先安排工资性支出,力争使各项调资政策落实到位。加强工资专户信息化管理,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基本工资及时发放。二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提高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的财政投入比例。三是以人为本,努力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增强社会保障资金供给能力。重点向企业养老、城市低保、社会优抚、农村特困、扶贫救灾、失业救济、下岗再就业等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保障支出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四是保证农业、教育、卫生、科技等资金需要。

        5、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依法理财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进程,使县乡财政体制能够更大地激发乡镇促增收、强发展的积极性。二是继续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透明度,促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三是完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在规范核算、强化监督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票据报账审核、专项资金使用、简化办事程序三个环节。四是完善政府采购改革。在健全规范定点接待、加油、维修、印刷和大宗物品购置的同时,重点抓好采购管理、资金直付、快捷服务三个环节,拓宽采购范围,扩大采购规模,压缩采购成本,节约财政资金。五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快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建设。六是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资产监督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七是按照“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债权债务不变”的原则,进一步规范“乡财县管”管理体制。

        各位代表,2007年我县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相当繁重。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为建设和谐富裕新阜城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