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故城县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主引擎,在全县营造“以项目论英雄”浓厚氛围,抓招商、促落地、优环境,实现了“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一、创新招商方式,加强项目储备。突出招大引强,精选优质投资,创新招商方式,着力提高专业化招商水平。前三季度,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59亿元,洽谈项目157个,计划总投资605亿元。一是全员发动抓招商。充实加强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纳入乡局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化、清单化管理,重奖真罚、励先策后,营造了“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论英雄”浓厚氛围。二是精准对接抓招商。把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驻外招商小组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聘请22位在外名人作为招商顾问,与京津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60多个开发区、大型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建立长期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招商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三是围绕产业抓招商。发挥县总商会和8个行业商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与北京、上海、深圳等26个市的53个商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坚持围绕产业抓招商,聚焦构建科学完备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绘制产业链招商地图,保持定力开展定向招商,促进了服装服饰、装备制造等12个产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坚持围绕龙头做产业,以正大肉鸡全产业链、以岭中医药产业园两大立县项目为龙头,延伸打造了正大食品加工厂、正大鳄鱼产业园和以岭康养庄园、以岭“金蝉+果树”综合种养基地、以岭中兽药厂等项目,把项目做成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四是创优平台抓招商。强化“政策、服务、基础设施、要素、生态”五重保障,推进3个工业园区和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化、城镇化发展,推进雄安—故城产业生态城、大运河文旅产业带、北部新城、里老空港物流园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为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强化督导服务、狠抓项目建设。坚持“链条比单体更重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落地比签约更重要,服务比政策更重要,诚信比成果更重要”,抓实项目从签约落地到开工建设再到投产达效的全过程,一抓到底把重点项目抓成规上企业。1-9月份,推进省市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238.5亿元,其中在建项目36个,完成投资47.1亿元,预计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0家以上。一是强化领导包联。对省市重点项目,全部落实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专班、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一般性问题即时处理、当日办结;对难点堵点问题,组织有关部门集中会诊、对症下药,一周之内办结,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推行项目专职“服务员”机制,对必须由企业到现场办理的事项,“服务员”全程领办;对企业不必到现场办理的事项,“服务员”全程代办,做到一次办成、不留后账,最大限度减少企业事务性负担。三是严格督导调度。县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重点项目建设情况,重点工作大督查组和县“两办”督查室根据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逐项跟踪督导,县纪委监委同步跟进查纠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的思想、作风、纪律问题,促进了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三、创优营商环境,增强要素保障。围绕“提速、提质、提效”,着力推进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建设,真正让企业家感到“投资到故城,事事都能成”。一是增强政策吸引力。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骨干企业发展促激办法等惠企政策,年初落实2020年度涉企奖补资金2302万元,倾力支持企业建设项目、增上设备、研发技术。二是增强要素保障力。推进“标准地+承诺制”、“一会三书一证”改革,雄故线缆等重点前期项目实现了由“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逆转。三是增强政务服务力。落实县级干部包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力促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推进“网上政务大厅”建设,1398个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企业注册实现跨省通办。开创“模拟审批”新机制,推进土地手续、建设手续并联办理,平均节约审批时间90天,实现了“拿地即开工”。